2018年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(YMCG),以一场接近九个小时的音乐马拉松“从贝多芬到无限惊喜”,画上完满的句号。超过三十首曲目挑战欣赏能力极限。它复杂得无以复加,美得令人目眩神迷。然而,我们还是要问,音符的背后,究竟传递出怎样的信息?
为期九天的音乐周,举行近两百场音乐活动,所有的铺垫,似乎都指向最后的“音乐马拉松”。千里来龙,到此结穴,却没有分出谁胜谁负:“YMCG不是竞赛,没有胜败,不是决定谁最强大,谁最闪耀,而是建立更美好的家园,建立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。”马友友如是说。
技术可以有高低,音乐和美关乎心灵,难分优劣。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在19日下午室内乐与即兴演出汇演中,看到哪怕未够完美,但仍然撼动人心的演出:不同文化与国籍的青年音乐家共同演绎中国间音乐《老六版》;《加勒比海盗》电影音乐融入苏格兰风格的《布兰·斯塔布特的对舞》;莫扎特、贝多芬、门德尔松、德沃夏克室内乐同台上演。如此庞杂的一台演出,需要高超的演奏技术,需要足够的沟通。而这一切的基础,就是信任,这种信任强大到可以跨越文化藩篱、种族区别、价值差异。
在YMCG,这种信任是通过音乐去创造,这种创造的动机不功利,关于爱:“音乐可以构建一种共同叙述方式,它的基础是对不同种族之间没有区别的爱”,马友友说道。而关于有爱的信任,不可伪造,无法通过规条强加,只能在公平的基础上共同建立,YMCG的初衷是这样,“音乐马拉松”的主旨也不例外。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听到初生牛犊的作品和贝多芬《英雄交响曲》同场奏响。
在“音乐马拉松”开始前,马友友接受采访谈到他个人与整个音乐周项目的关系:“如果你仔细观察整个YMCG,会发现,我的生命印迹,其实和YMCG水融,难分彼此。音乐总监迈克尔·斯特恩和我一起成长;参与音乐周的丝绸之路计划是我在18年前创立的。他们有共同的价值取向,就是和别人分享自己所学的一切,这也是是音乐当中的共性。”
马友友和所有其他导师的个人价值不是一切,而是集体分享的前提之一,而分享的目的是为了传承。“如果你演出过,而没有人记得,那毫无意义。”在马友友眼中,这种抗拒遗忘,与个体的荣辱无关,是文化血脉延续的方式。历史悠久如同中国,每一代人都在不断重新发现、继承先辈留下的财富,但这种传承不是机械制模,而是每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在生活中彻底感悟,不断思考,最后筛选创造出属于这一代人的价值。于音乐而言,“即兴”演奏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。
在“音乐马拉松”演出中,我们听到中国人的《康定情歌》、西班牙人的《阿兰胡埃斯》吉他协奏曲最终汇入全新《非常感谢(Iniche Cosebe)》;贝多芬音乐成为比尔·门罗《田纳西蓝调》一个变奏……在演出中,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。这些充满传承意味的演奏会因为录音、录像留下机械的文献的记录,但更重要的记忆传承是通过所有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传播得以不朽,正如两百多年前贝多芬用《英雄交响曲》的伟力改变世界一样。尽管他们世俗的重要性并不对等,但创新的精神与勇气同样是为精神财富的传承留下不灭的“火种”。
以有形的价值评估好坏、决定去留是世俗思维的定势,因此对“音乐改变世界”这样的提法有质疑,可以理解,却往往误解了快乐和生存的意义。在YMCG期间,音乐导师、在芝加哥交响乐团工作超过四十年的单簧管演奏家叶强,讲述一次职业生涯的经历,可以很好佐证音乐到底可以改变什么:
“有一次我随乐团到俄罗斯演出,在去演出的路上,我们看到缺衣少食的人们在风雪交加之中,匍匐蜷缩在商店门口,希望可以买到一块面包,或是一双鞋子,神情麻木,了无生趣。而在我们到达演出的格林卡音乐厅,演奏起舒伯特、莫扎特,还有美国作曲家艾略特·卡特的作品时,我们却看到,一个小时前还在被饥饿寒冷折磨的悲伤麻木的眼神,顷刻间焕发出生命的光彩,露出真诚的笑容。”在那一瞬间,叶强真切感受到,音乐真正填饱的不是肚子,而是精神。每个音符响起,就是点燃一朵快乐的火花,燃起生命的希望。“在生活的困厄当中,音乐的力量点亮生命的色彩,给人以希望,以至于被鼓舞者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其他人的生命,哪怕这种改变只是一块面包,也是真实不虚的价值。”
从“贝多芬到无限创意”说到深处,就是关于信任、传承、改变的音乐解读,或许也是YMCG希望传达的信息。而之所以说是或许,是因为音乐有无限可能,可以改变的东西很多。2018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大幕落下,但精神之火不灭,期待2019再次燃点另一次创意与文化的盛会。
撰文:翟佳 乐评人,FM102.7广州汽车音乐电台《古典星空》节目主持。